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打小铁、弹棉花、做豆腐、说大书、鸡毛兑糖……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种老手艺老行当,用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书籍目录:
匠作
铁 匠 ... 2
打小铁 ... 9
白铁匠 ... 14
铜 匠 ... 19
镴 匠 ... 24
银 匠 ... 29
石 匠 ... 34
泥水匠 ... 40
砌灶头 ... 47
瓦 匠 ... 53
烧茶壶砂罐 ... 60
木 匠 ... 66
箍桶匠 ... 77
解 匠 ... 83
花 匠 ... 89
篾 匠 ... 96
打笠帽 ... 104
漆 匠 ... 109
画 匠 ... 114
弹 匠 ... 119
染 匠 ... 125
裁 缝 ... 131
棕 匠 ... 137
钉秤匠 ... 142
加工
烧 炭 ... 150
烧石灰 ... 157
打 扇 ... 163
腌火腿 ... 170
烧烧酒 ... 174
索 面 ... 179
做豆腐 ... 183
捞豆腐皮 ... 189
打白糖 ... 194
爆米花 ... 199
服务
补 缸 ... 206
修钢笔 ... 211
杀 猪 ... 217
杀 牛 ... 223
阉 猪 ... 227
牵公猪 ... 232
牙 郎 ... 236
剃 头 ... 241
接 生 ... 245
做 媒 ... 250
牙 医 ... 255
巫婆神汉 ... 259
看 相 ... 264
算 命 ... 269
看风水 ... 275
文娱
写 对 ... 282
刻 印 ... 289
錾 字 ... 294
说大书 ... 299
说小锣书 ... 304
琴锣说唱 ... 309
唱新闻 ... 314
杂 耍 ... 323
其他
鸡毛兑糖 ... 330
卖小鸡 ... 335
贩 树 ... 342
饲 蜂 ... 348
撑 排 ... 353
挑 脚 ... 359
后 记 ... 366
再版后记 ... 370
作者介绍:
王向阳,1968年生,浙江浦江人。1993年获杭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六零后记忆》《乡愁中国》《手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弹 匠
人道厅堂陪少娘,不经风雪不经霜。
炎炎夏日汗如雨,飞絮飘飘总闭窗。
小时候,小孩子喜欢看师傅弹棉絮,当作好玩的游戏。雪白的棉絮,像一层厚厚的积雪;光滑的弹槌,像一颗手榴弹;圆圆的磨盘,像一个锅盖;弯弯的木弓,弹起来像一曲叮叮咚咚的民乐。
“千匠万匠,要学弹匠,住格大厅堂,陪格大少娘(姑娘)”,这句俗谚说弹匠长年在厅堂里弹棉絮,不用风吹雨淋日头晒,还有姑娘帮着拉纱线,令人艳羡。不过,弹匠也有自己的苦恼。棉絮轻飘,遇风飞扬,夏天也不能开窗,又闷又热,大汗淋漓,只能用手掌捋一捋、甩一甩,或用毛巾擦一擦。一天棉絮弹下来,眉毛胡子一片白,直到收工才能洗澡。即使戴口罩,也难免吸入棉絮,天长日久,易得硅肺。与漆匠一样,弹匠每天晚上收工后,都吃猪血,以便清肺。
与普通手艺人比,弹匠的工具很特别:一把木制的弓,四五尺长,两头装弦处向前微翘,耐磨的牛筋做弦,有纳鞋底的苎麻线一般粗;一只木制的弹槌,尺把长,用来弹弓上的弦;一个圆木磨盘,五六寸厚,多用硬木做成,用来压实蓬松的棉絮;一个带有叉线凹槽的竹竿,用来给棉絮拉线。
弹匠把皮棉堆在木板上,把一根富有弹性的竹竿绑在身上,再用绳子把竹竿和弓背连在一起,这样,弹弓就悬在皮棉的上方。弹棉花的时候,弹匠左手握木弓,轻轻下压,右手执弹槌,敲击弓弦,发出“嘭嘭啪啪”的声音。那根颤动的弓弦,像着了魔似的,一粘皮棉,就弹成絮状。家乡有个谜语“驼背佬,钓田鸡,花花姑娘满天飞”,谜底就是弹棉絮。
弹好棉絮,拉上四层网线,横一层、竖一层、斜两层,纵横交错,成“米”字形。由姑娘帮助拉线,她们眼睛明亮,手指光滑,动作灵活,得心应手。如果换作老大娘,老眼昏花,皮肤皲裂,去拉那根又细又轻的纱线,碍手碍脚。这是“陪格大少娘”的原因所在。郑宅公社东明村的铁匠柳锡友年轻时曾到绍兴诸暨弹棉絮。当时,有位姑娘帮他拉纱线,一来二往,暗生情愫。后来,姑娘跟锡友师到浦江一看,家里只有一间矮房,一贫如洗,就知难而退了。
农家喜欢图吉利,讨口彩。作为嫁妆的棉絮,配以红绿两色纱线,还要装饰“囍”“花好月圆”“百年好合”之类吉祥文字,配上“双钱”、中国结等吉利图案。
前吴公社罗源村的弹匠于崇斌生于一九四九年,个子虽小,但手脚麻利,人称常山赵子龙。他别出心裁,在棉絮上面装饰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并蒂莲子(寓意夫妻和睦)、石榴(寓意多子多孙)、松鹤(寓意健康长寿)等图案。还要在棉絮里扔几粒棉籽,寓意多子多福,大吉大利。有时,两个弹匠在同一个厅堂弹棉絮,两户人家的女儿东看看,西瞧瞧,看到崇斌师弹的棉絮图案丰富、寓意吉祥,主动要求他来弹自己的棉絮。
嫁女儿的人家爱体面,讲利市,招待弹匠有酒有肉,还要泡糖茶,烧荷包蛋,付了工钱,还送红包,少则两角,多则五角。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行情。
弹棉絮虽说靠技术吃饭,也要懂一点生意经。有一年,崇斌师到人生地不熟的建德下梓洲村弹棉絮。一天晚上,大队支书出门开会,女儿参加俱乐部活动,家里只留老婆一人切花草(即红花草,紫云英)。他主动上前搭讪,帮她磨菜刀,切花草,忙到深夜十二点。无事不登三宝殿,支书老婆看透他的心思,就问:“客人,你帮我磨菜刀、切花草,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答得不卑不亢:“我在你们村里弹棉絮,欢迎你有空来看看。”支书老婆说:“不用看了,你菜刀磨得好,花草切得快,弹棉絮的手艺肯定好。”恰逢支书女儿即将出嫁,正要请人弹四床棉絮,这桩生意由崇斌师承揽了。从此,他在下梓洲村打开市面,生意越来越好,一个人忙不过来,多的时候带了六个徒弟。
崇斌师学弹棉絮时,师傅已经七十三岁,规矩严,脾气大。在东家吃饭,要徒弟左手拿碗,右手持筷,腋下夹紧,不能大模大样,碰到身边的人,也不能发出一点声响。有一次,一个徒弟吃面时发出声响,师傅破口大骂:“君子吃面牙咬断,没声响。”师傅一辈子带过十四五个徒弟,大多忍受不了他的臭脾气,半途而废。本来要学三个月,崇斌师学了两个半月,技术到手,就逃回家了。
郑宅公社丰产村的郑寿廷生于一九四二年,一辈子弹了四十五年的棉絮。年,他给师傅白做做;第二年,师傅每天给他开五角工钱。当时,弹一床新棉絮的工钱是一元五角,师徒俩一天弹两床新棉絮,工钱三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弹一床新棉絮是一工,弹一床旧棉絮也是一工,多加五角工钱。
弹棉絮是半年忙、半年闲的行业,生活集中在下半年棉花采摘后。生产队里同意寿廷师出门弹棉絮,上缴三十元钱,换取自由身,不计工分。
按行规,弹匠半夜三更就要起床,连夜赶路,到东家门前等天亮。有时候,人在前面走,仿佛有人在脚后跟撒泥沙,回头瞧瞧,不见踪影,疑神疑鬼。有一次,寿廷师在绍兴诸暨干活,纱线用完了,吃好晚饭,翻山越岭,走了三十里山路,连夜赶回家里,叫老婆纺好纱线,第二天再赶回去,到东家时天都快亮了。
后来,看到电影《鬼子来了》里有一段很逗人的情节:小学音乐教师出身的日本少佐,把弹棉絮的弹弓误识为乐器,让弹棉郎演奏。弹棉郎唱了一曲弹棉絮的歌:“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看着这熟悉的场景,听着这熟悉的声音,我差点笑断肚肠筋。
如今,商场里卖多孔被、羽绒被、丝绵被,品种繁多,蓬松柔软,轻便舒适,保暖性好,传统的棉被越来越少,弹匠快要绝迹了。
——选自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的彼时彼景。打小铁、弹棉花、打笠帽、做豆腐、爆米花、说大书、鸡毛兑糖……书中生动描写了这些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密切而又行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行当,是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
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书中通过个人记忆、长辈讲述及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用简朴的语言描写出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人的酸甜苦辣。
守望乡土文化,追寻传统生活方式,回望精神家园。作者回到家乡,实地采风,寻找、走访在时代洪流中消失的手艺人,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内卷当下可以回望精神家园。
首版曾被评为“2017广西好书”,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获得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铜奖等。
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不仅实地采风增加了老手艺人访谈对象,而且搜寻方志史料,为每种行当都增加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在各篇首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编辑推荐
“叮叮当——叮叮当——”如今街头偶尔还会回响着卖丁丁糖的声音,大家应该都吃过丁丁糖、麦芽糖,但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糖是怎么做出来的。读了《手艺》才晓得,原来丁丁糖是挂在钩子上一遍一遍打出来的,小时候几毛钱一块的丁丁糖需要手艺人打上数百遍才成型。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老手艺老行当,那些细节的描摹、故事的讲述、“打工人”的辛酸,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以及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向往。老手艺老行当正在凋零,但这些手艺行当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传承、被续写。
书摘插图
钉秤匠
一根秤杆公平,只看星星不讲情。
南北斗来福禄寿,半斤八两弄灵清。
小时候,我家有一根老旧的木杆秤,圆圆的秤锤形似石头舂子。有一次,秤锤不慎滑落,碎成几块。姆妈特意缝了一只布袋,装进破碎的石头,继续使用。
农家的木杆秤规格不一,大至三百市斤,小到一市斤。五十斤以上的叫扛秤,用肩膀扛着称;五十斤以下的叫手秤,用手拎着称。对于粮食柴草,木杆秤精确到几斤几两,已经够用;对于银楼里的金银和药店里的药材,因为贵重,需要精确到几钱几分,就用戥秤。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师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成的,十三颗星为十三两,作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加上人间的福、禄、寿三星,共有十六颗星,以十六两为一斤。商贩若敢缺斤少两,就要遭殃,少一两损福,少二两伤禄,少三两折寿。
乡村的木杆秤向来是十六两制,一斤十六两,俗称十六两花,半斤就是八两。一九五一年,乡村集市贸易的度量衡器改用标准制,一斤合县市肉秤十二两六钱七分,马墅市秤十八两零五分,潘宅市秤十九两,黄宅市秤十八两五钱四分,傅宅市秤十七两六钱八分,岩头陈市秤十七两二钱八分。一九五九年,国家规定一斤为十两,俗称十两花,只有中医处方仍旧使用十六两制。一九八一年,国家规定改用公斤制,一公斤合标准市秤两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府虽已统一度量衡制度,可乡村仍然混用十两花、十六两花、廿两花三种不同的木杆秤以及各个集市的不同市秤,搞得头昏眼花,叫苦不迭。而专门吃这碗饭的无良行贩趁机浑水摸鱼,从中牟利。
譬如用十六两花的秤,一斤的价钱是一元,一两的价钱就要用十六除一,即1÷16=0.0625。由此,人们创造出一套口诀:“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作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进一。”每多一两,就加一个六二五。又如廿两花的秤,一斤相当于公斤秤的七百十四克,十四两相当于十两花、十六两花的一斤。
即使在同一市口,不同行业所用的秤也不尽相同,如柴市、鸡鸭市、六陈(粮食)市、南货店和药店等都有自己的专用秤。据黄宅上宅村的黄祖焕老人介绍,黄宅柴市的秤叫柴秤,其十二秤(一秤等于十五斤)相当于普通市秤的十秤,因为柴有水份,夹有杂草,需打折扣;鸡鸭市场的木杆秤以二十七两为一斤,因为老秤二十两为一斤,多出的七两相当于鸡毛或鸭毛的重量,要打折扣。
到了七十年代,我懂事的时候,大多人家改用十两花的秤,还有少数人家仍用十六两花、廿两花的秤。隔壁大嫂经常用自家的大豆跟卖豆腐的大婶换豆腐,比率是两勾半,也就是一斤大豆换两斤半豆腐。她家的木杆秤是十六两花的,如果毛豆是整斤的,计算还算方便,往往有零头,那就复杂了。卖豆腐的没有算盘,也没有纸笔,只能口算,两个人算来算去算不清楚。
做木杆秤的钉秤匠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商,开店摆摊,坐地经营;另一种是行商,挑着担子,走家串户,随身携带秤锤,重的有一百多斤。钉一根木杆秤,从刨秤杆、划刻度、测准星、钻孔,到装秤纽、分秤、割秤花,有四五十道工序,刻度要准确,后要检测。
家乡有名的钉秤匠数在县城横街开店的程岩土,生于一九三二年。他的老家在金华永康方岩,爹爹程肇龙,人称小龙师,曾在浦江黄宅、治平、潘宅一带打铁,是有名的好手艺。到了十三四岁,程岩土辍学了,跟爹爹去打铁。这是扛轿生活,不能单独操作,感觉不自由,中途改行,跟姐夫学钉秤。
学手艺期间,程岩土挑着重担,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行走于金华浦江、兰溪、义乌各县。那时,他才十八九岁,饱尝行商的艰辛。出师后,改行商为坐商,成为个吃螃蟹者。每逢集日的上午,就去赶集,一为销售,二为接单,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忙不过来。后来,干脆叫弟弟程岩金、程岩启跟他学钉秤。学成之后,三兄弟分区经营,二弟程岩金在黄宅市,四弟程岩启在傅宅市,他自己在岩头陈市和潘宅市。直到一九七七年,三兄弟集中在县城的横街开店经营。
那时候,各地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万商云集。程岩土赶去设摊经营,与市场管理人员成为朋友。管理人员让出卖秤的好地段,供他设摊。由于为人实诚,手艺不凡,总是先卖完木杆秤。
俗话说,称秤称心,称东西就是在衡量一个人的良心。程岩土钉了一辈子的秤,心中始终有一杆秤,就是公平正义。有些不法小贩愿出几倍工钱,叫他钉八两秤、九两秤,都被严词拒绝,并苦口婆心地劝人家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地,做人要讲良心,做生意要凭本事,不能走歪门邪道赚昧心钱。
木杆秤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还是一种文化载体。以前,洞房花烛夜,新郎用木杆秤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生孩子像秤杆上的秤花一样多,正如一首流传于江南的民谣《挑方巾》所唱的,“小小秤杆光溜溜,千斤万两在高头。有福之人举秤杆,高举秤杆挑盖头”;建房上梁时,将秤锤悬挂横梁上,寓意称心如意;居新屋时,先搬木杆秤,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孩子周岁时,桌子上常会放书、笔、尺、秤和算盘等物品,让其抓阄;每逢过年,人们还会用红纸贴在秤杆的头上,祝愿新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从木杆秤中还衍生出许多俗语“秤不离砣,公不离婆”,“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生定的性,钉定的秤”,“不识秤花,难以当家”,“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个个耐人寻味。还有两个木杆秤的谜语,“婆婆的家里有根蛇,游来游去游在板壁上”,“小小年纪,出门做生意,拉着耳朵,问你多少年纪”,确实形象有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十六两花、二十两花的木杆秤率先被淘汰。不久,十两花的木杆秤也被淘汰了,改用公斤秤。如今,城乡普遍使用电子秤,货物放上秤盘,输入单价,屏幕立马显示重量和价格,一目了然。失去实用功能的木杆秤,已成为人们青睐的艺术收藏品。
——选自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媒体评论
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草白
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为过去,而是为未来。
——周华诚
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又为手艺塑造了不灭的形象。因此,手艺背后,虽然隐藏着苦楚、规矩和窘迫,但真正值得称道的,还是王向阳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潘江涛
岁岁年年,手艺人游走于乡村,像火把一样,温暖并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村庄。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打造着乡村的卑微与神圣,粗陋和质朴。
——陈利生
前言
后记
今日恰逢廿四节气的雨水,正是春雨如酥、万物萌动的季节。古人说:“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在这春风骀荡的日子,我静坐桌前,浮想联翩,思绪不知不觉地飘向故乡,回到童年。
我生在江南水乡的一户木匠人家。家乡有句俗话“学会一门手艺,抵过三石田地”,手艺人凭技术和力气吃饭,虽不能做财主,也不致饿肚皮,日子总比种田地的农民活泛一些。在我童年时代,大伯伯、二伯伯和爹爹都是老木匠,四位堂兄还是新木匠,一门两代七木匠。说来惭愧,作为木匠的儿子,我连基本的劈、刨、凿等活都没干过,只跟爹爹锯过木板。我从小目睹木匠的酸甜苦辣,对所有的乡村工匠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假如不是后来考上大学,我很可能成为家里的第八个木匠。
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六年,我在家乡整整生活了十八年。改革开放前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急剧的变化,可谓一日千里,天翻地覆。作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短缺到富足、从乡村到都市的时代变迁,一滴水见大海,自有典型的样本意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家乡还是一个半自给自足的传统乡村,除了拖拉机、抽水机和碾米机外,很少有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子。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除了少数由供销社凭票供应,如酱油、食盐、糕点、糖果、火柴、煤油、肥皂、洋布等,多数是依靠各行各业的乡村工匠加工生产。譬如采石头的石匠,造房子的泥水匠,做家具的木匠,箍木桶的箍桶匠,锯木板的解匠,雕图案的花匠,做油漆的漆匠,编竹器的篾匠,打铁器的铁匠,铸铜器的铜匠,打壶瓶的镴匠,打喷壶的白铁匠,打金银的银匠,弹棉絮的弹匠,染布匹的染匠,做砖瓦的瓦匠,编蓑衣的棕匠……不一而足,应有尽有。
这些乡村工匠平日里走家串户,上门服务,既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也满足了小孩子的求知欲望。每当他们来到村里,小孩子便尾随左右,东瞧瞧西看看,兴味盎然,自始至终不愿离开半步。每当他们干完活离开村坊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年过不惑,客居他乡,思乡与怀旧情绪一日浓似一日,化为水样的乡愁,常常让我魂牵梦绕。这时候,童年时代镌刻在我脑海里的乡村工匠的印象,时时闪回,形诸笔端,化为文字,写成《篾匠》《箍桶匠》《剃头匠》等十来篇文章,收入散文集《六零后记忆》。意犹未尽,后又写了《木匠》《錾字》《修钢笔》等十多篇文章,收入散文集《乡愁中国》。
驱使我提笔专门写这本《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的,除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还有一种抢救乡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早在二〇一一年,我看到钟德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走在草根文史的抢救路上》,他说得知热心乡土文化的江东放先生正在搜集整理家乡各行各业的行话,正想去拜访老篾匠木牛师傅,不料老人家前一天驾鹤西去,因此发出一声长叹:“我们来迟了!”让我感同身受。记得二〇一三年正月初二,我采访了唱道情的盲艺人郑生兴,当年五月他就走了;不久,我采访了郑宅工艺厂的老厂长郑修牛,次年他就走了;此后,我采访了接生婆郑仙钗,次年她也走了。今年正月初二,当我想跟一位七十九岁的老棕匠联系时,才知他几天前已走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那些已经风烛残年的老手艺人,随时都有油尽灯枯的可能,悄悄地把一肚皮的人生故事带走。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二〇一六年,在我离家三十年之际,趁着双休日,暂离都市,回归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面对面地采访六十余种老行当的手艺人,记录整理他们的人生故事,充实丰富我的童年记忆。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时时都有“我们来迟了”的感觉,不过仍然收获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结为《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一书,差堪自慰。
新书付梓在即,一切翻篇归零,我的心里只剩下两个字——感恩。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好在总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相伴左右,时时鼓励、鞭策和帮助我,让我感到暖意融融,吾道不孤。
感谢周华诚老师。是他把《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一书列入精心策划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雅活书系”,并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我撰写序言,为本书增色。
感谢邓辉华老师。是他见缝插针,给每一篇文章画了精彩的漫画,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感谢黄贞祥老师。是他友情提供一系列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散文,作为本书的素材,《棕匠》《烧炭》《腌火腿》《爆米花》《挑脚》等文都取材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佳作。
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是他们帮我提供线索,联系匠人,一同采访,补充素材,审阅书稿,使《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一书凝聚了家乡人民的集体智慧。陈士濂、郑志法、钟德来、郑定财、王维珍等老师和长辈指导写作;王森林大哥、张庆平老师审核书稿;张伟文、张春燕、黄宝先、周荷英等好友一同采访;江东放文友提供《解匠》,徐成校文友提供《说书》《打笠帽》,陈玉标同学提供《染匠》,丰富内容;陈良材、郑可青、周子清、周正、程建国、吴益文、王东晓、王玉芳、王燕君、王国光、王红艳、王文立、郑东方、傅晓娟、郑红霞、张红霞、杨美英、张秀莲、许小云、于丽萍、黄肖娟、郑镇伟、王中阳、洪信焕、王家祥、柳海关等人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王向阳写于京杭大运河畔
二○一六年二月十八日
——选自王向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书籍介绍
打小铁、弹棉花、做豆腐、说大书、鸡毛兑糖……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种老手艺老行当,用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
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本书亮点】
1. 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重现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的彼时彼景。打小铁、弹棉花、打笠帽、做豆腐、爆米花、说大书、鸡毛兑糖……书中生动描写了这些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而又行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行当,是一部温暖的手艺纪录片。
2. 翔实的田野调查,还原真实的手艺人生活。书中通过个人记忆、长辈讲述及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用简朴的语言描写出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人的酸甜苦辣。
3. 守望乡土文化,追寻传统生活方式,回望精神家园。作者回到家乡,实地采风,寻找、走访在时代洪流中消失的手艺人,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内卷当下可以回望精神家园。
4. 首版曾被评为“2017广西好书”,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获得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铜奖等。
5. 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不仅实地采风增加了老手艺人访谈对象,而且搜寻方志史料,为每种行当都增加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在各篇首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名家推荐】
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
——草白
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为过去,而是为未来。
——周华诚
手艺一道,蕴涵着文明的累积和嬗递,它们在物品上所留下的痕迹,反过来又为手艺塑造了不灭的形象。因此,手艺背后,虽然隐藏着苦楚、规矩和窘迫,但真正值得称道的,还是王向阳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潘江涛
岁岁年年,手艺人游走于乡村,像火把一样,温暖并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村庄。他们是村庄流动的血脉,打造着乡村的卑微与神圣,粗陋和质朴。
——陈利生
【编辑推荐】
“叮叮当——叮叮当——”如今街头偶尔还会回响着卖丁丁糖的声音,大家应该都吃过丁丁糖、麦芽糖,但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糖是怎么做出来的。读了《手艺》才晓得,原来丁丁糖是挂在钩子上一遍一遍打出来的,小时候几毛钱一块的丁丁糖需要手艺人打上数百遍才成型。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老手艺老行当,那些细节的描摹、故事的讲述、“打工人”的辛酸,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以及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向往。老手艺老行当正在凋零,但这些手艺行当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传承、被续写。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体验满分(350+)
- 无漏页(611+)
- 引人入胜(222+)
- 无广告(548+)
- 体验还行(73+)
- 微信读书(538+)
- 三星好评(160+)
- 速度快(534+)
- 小说多(561+)
下载评价
- 网友 后***之: ( 2025-01-03 09:21:0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师***怀: ( 2024-12-29 13:24:2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郗***兰: ( 2025-01-05 00:23:1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居***南: ( 2025-01-08 21:26:2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屠***好: ( 2025-01-17 04:19:33 )
还行吧。
- 网友 饶***丽: ( 2025-01-12 21:58:1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冉***兮: ( 2025-01-07 16:55:4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訾***雰: ( 2025-01-04 01:12:55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焦***山: ( 2024-12-28 03:59:18 )
不错。。。。。
- 网友 龚***湄: ( 2025-01-14 01:28:2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19:12:3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家***丝: ( 2024-12-25 11:11:48 )
好6666666
- 网友 养***秋: ( 2025-01-19 00:21:3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喜欢"雅活书系·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寻找消失的手艺人,历时五年数易其稿,《手艺》全新修订版,首版曾获“2017广西好书”)"的人也看了
- 客家文化述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学生礼仪:1~3年级(根据《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编写,金正昆 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敦煌往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978755361860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青田县交通旅游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2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试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围棋阶梯训练1000题:入门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正版教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高电压工程(第三版) 林福昌 高等教育本专科研究生大教材教辅 大学教材书籍 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自主实现SDN虚拟网络与企业私有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对症饮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