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悦网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3:11:09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精美图片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文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19861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
  • 页数:463
  • 价格:106.80
  • 纸张:特种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3:11:09

寄语:

厘清外国造园艺术的脉络,走进“造在地上的天堂”世界。


内容简介:

《外国造园艺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西方造园艺术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


书籍目录:

自序

一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1985

二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1983

三 法国的造园艺术 1982

四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1984

五 英国的造园艺术 1987

六 伊斯兰国家的造园艺术 1983

七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1978

八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史料补遗 1989

后记


作者介绍:

陈志华(1929—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建筑史、园林史、建筑学理论、文物建筑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译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史和建筑理论作品。1989年开始,带领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组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专著。持续撰写建筑评论文章,坚守建筑发展的科学观和民主观。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近来似乎开拓风景区和造园之事很受重视,这应该是属于一种国家兴旺的现象。既说是“开拓”“造”,当然免不了是人的愿望,或社会的意志、时代精神的表达。自然的青山绿水原无送情的意思。好友周仪先毕业后(1941)冬季在峨眉山读书,得句“青山有情皆白头,绿窗无刻不黄昏”。一般说来是触景生情。然而,并不是任何自然景色都能感人,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态中都会被感。毋宁说这是一种双向的、有条件的情境。文化传统修养在这里起着极为重要的丰富或阻碍的双重作用。现实生活是多彩的且充满着矛盾,一厢情愿只能是画饼充饥。

中国造园艺术固然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赞美,但因此而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墨守成规孤芳自赏,总不能称作有志气的一代吧!长期以来和建筑很不相同,难得见到有介绍外国造园艺术的论著,陈志华的这几篇文章,借用科技界爱用的评语来说“填补了空白”。希望能起点促进作用。

用“人工”或“自然”来分辨过去的园林,是常用的且清楚明了的方法,其实所谓古典自然园林也都是人“造”出来的,其拙劣者不免有“矫揉造作”之讥(见陈文)。草地、花圃、雕像、喷泉……那些作为西方造园艺术的要素,在我国也已为“屡见不鲜”。有些看起来有些不顺眼,恐怕不是学派问题,是本领和修养还没有到家。今后风景区和园林的群众性将要迫使"门户之见”退让。现在学术上都提倡开放体系,造园艺术自不例外吧!

 

汪坦

1987年夏

 

 

后记

 

世界上的造园艺术,除了中国、日本的以外,还有意大利的、法国的、英国的和伊斯兰国家的四种主要类型。这本书里的几篇文章把这四种主要类型都写到了,外加两篇关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的文章,合起来就叫《外国造园艺术》。欠缺的是没有细写近现代的外国城市公园,好在它们的主流仍然是英国式的自然风致园,不过更功能化罢了。按照惯例,不妨还用这个书名,比如,通常说“中国造园艺术”,一般也不包括现代城市公园。

这几篇文章写作的顺序跟现在编排的顺序不同,所以里面一些前后照应的话有点颠三倒四,而且有几处史料和论证重复,为了保存工作的历史面貌,为了保持各篇的独立完整,就不改动了,反正没有什么妨碍。

写得早的是“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其次是“法国的造园艺术”。不过起意酝酿,却是后者在先,还是在“四人帮”猖獗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工作是淘大粪、扫厕所,重要的作用是给工农兵学员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时当活教材,在批斗会上弯着腰认罪。“公余之暇”,比如说,三更之后或者礼拜天,我就找些书来读。一个教师,实在不能相信那种昏天黑地的日子会长久继续下去,实在不能相信全部知识是九分无用一分谎话。而且,老实说,也根本不能相信自己有什么罪。认罪不过是怀着满腔“腹诽”的演戏,为了怕吃眼前亏而说些讨好的话,想不到还赚了个“态度比较老实”的评语。在那种情况下读书,当然没有计划,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大体不离我的本行就是了。一次偶然想到要看《圣西门公爵回忆录》,居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到了,躲在工地职工医院的急诊室里读完了它,太阳王的种种轶事和他身边人们的种种性格勾起了我写“法国的造园艺术”的兴趣。于是,我急急切切地盼着、高高兴兴地看着导致那场野蛮运动结束的事件一个又一个地发生。

掺进来的“砂子”们麻痹了之后,我就着手改写《外国建筑史》。他们一走,我交了稿,刚想写“法国的造园艺术”,却又听说野蛮运动横扫掉了大部分的江南园林。痛心引起激愤,于是先写“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以挞伐愚昧,凭吊文化的残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翻阅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几乎全部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商人和使节们写的有关中国的报告和游记。在北京图书馆读书的那些日子,一大早骑车进城,在开馆之前赶到。中午吃两个包子,踢开北墙根的枯枝败叶蜗牛壳,就地躺一会儿,任蚂蚁咬一身疙瘩。闭馆时分出来,到家已是晚上,还要翻译、整理一天抄录的资料,直到后半夜。文章一脱稿,马上就病了二十几天,只觉得天旋地转,躺倒了起不来。

接着到欧洲去了一趟,用心看了些园林,回来写“法国的造园艺术”,有把握多了。完成之后,不料又被硬拉着给大百科全书写几则外国造园艺术的条目。虽然每则不过一千字,我还是觉得应该先写出几篇详尽的文章来。这样一不做,二不休,终于写成了比较完整的外国造园艺术的系列文章。

各篇文章陆续发表的时候,接到了编写一本外国造园艺术教材的任务。我对拉开架势有板有眼循规蹈矩地写教材有点腻烦,恰好赵丽雅同志建议我把这些文章编成一个集子,我想,出这么一本集子,也可以兼作教材用,于是就委托了丽雅同志。

我写下这个过程,为的是给专制高压下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们的糊涂、奴性以及阿Q式的心境留一份写照,给我们被残酷地践踏了的年华、精力和对祖国的忠忱留一份纪念。用颂歌的腔调赞赏知识分子对苦难的逆来顺受需要特殊的聪明,我没有;完全忘记这一切需要特殊的麻木,我不愿。但也无须愤世嫉俗或者垂头丧气、无所作为。

这些文章是单独分篇写成的,事先并没有完整的构思。内容有几处重复,体例不大一致,这倒没有什么不好,不过,有一些观点也有点儿变化,这就不很好。我并不打算把它们修改一下,使观点前后统一,因为直到现在,对一些问题,我的观点仍然没有确定,那就让读者看出我的犹疑和摇摆来罢。

各篇的体例不很一样,但方法有个大体的谱儿。研究造园艺术,跟研究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不能不把内部规律跟外部联系结合起来,忽略掉任何一方都不完全。园林是一个生活环境,造园艺术跟建筑一样,是一门很生活化的艺术。它没有建筑那么多的约束,更便于表现,因此浸透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一切理想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曲折反映。同时,造园艺术是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各个时代的文人学士都喜欢关心它或者竟亲自动手来做。这些时代的精英,异常敏锐,心灵感受着八方来风,时时又是殖末的风源。造园艺术因而很灵敏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动。脱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造园艺术,立足点太低,能说明的问题就很有限;反过来,如果不分析造园艺术内部的规律,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而已,对了解造园艺术仍然隔着山山水水。

欧洲的历史经历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社会历史形态都发育得很充分,相应的思想文化也发育得很充分。因此我们就见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先浪漫主义园林,一个接着一个,风格截然不同,各自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园艺术历史遗产的积累,跟其他的文化领域一样,十分丰厚。在这份遗产里,活跃着探索和创造精神。

欧洲各国的民族闭锁性历来比较弱,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很强。一种造园艺术在一个国家兴起,很快就会传布到别的国家,何况有的造园艺术潮流本来是几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共同产物。所以,每个国家都享受着整个欧洲的文化成果。

反顾中国,随着封建社会的停滞,造园艺术跟建筑一样,两千年来,直到20世纪初,没有重要的原则性变化,而且路子越走越窄。唐宋之际,私家园林还很宽阔,因自然条件而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到了明清两代,就变成了封闭的院落,所谓“咫尺山林”,只能得之于一些精巧的象征手法,甚至不得不借重由文学引起的联想,美称曰“写意”。虽然,

“文必先穷而后工”,在高高粉墙包围之下“师法自然”,逼出了一整套技巧,这套技巧写景抒情,游刃于方寸之间,水平很高。但毕竟巧而难工,时时失于雕琢,稍有不慎,天趣尽失。所以晚期私家园林,片断精彩之处虽多,整体浑成之作太少。数亩之园,一勺水、一拳山,变化的天地很窄,独创新意就难矣哉了。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变了,园林的功能也大大地变了。传统的造园艺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为了创新,借鉴历史遗产是大有裨益的,不仅中国的,而且要外国的,这样才能开阔眼界,活泼思路。希望这本书能起一点儿作用。

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写中外造园艺术的横向比较,不过兴之所至,随手写了一些。零零碎碎,现在觉得遗憾。专门再写一篇又似乎越出了这本书的范围,只好以后再说。不过,我先在这里简单地补充一点看法。

欧洲人认识事物,习惯于采取分析的、研究内部规律的态度。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万物的形象都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或者说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组成的。这些几何形都完全对称,而且可以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来。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万物的本质都是数。至于美,就是

这些简单几何形之间的或者数之间的和谐。而这和谐,也是一种几何的或者数的关系,几何规则跟数的规则是相通的。人是宇宙的缩影,小宇宙,他跟大宇宙处在一个和谐系统中。这种思想不但有力地影响着艺术,也同样有力地影响着科学。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和开普勒建立日心说,动机之一就是探求天体运动的和谐图景。艺术创作更要服从一套先验的、永恒的、几何的或者数的和谐规则,跟宇宙的规则一致的。在这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作用之下,欧洲的造园艺术家就自然要把花园布置成对称的几何形的和谐系统。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构图的控制因素是柱式,而柱式和它的组合有很严谨的几何的和数的规则,以保证它们的和谐。园林是建筑的延伸,由建筑师设计,所以,建筑师就把建筑的和谐规则运用到花园的设计中来。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唯理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进一步加强了那样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简单说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造园艺术就是那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跟封建贵族体制的结合,法国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就是那种宇宙观和美学思想跟君主专制政体的结合。

至于中国园林跟英国式园林的差别,也应该补充一句。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是牧场式的,芳草如茵、绿荫如盖,再配上些池沼。这是英国国土典型自然景观的浓缩。全英国都是平冈浅阜,极目处,无非疏林茂草。中国园林则是中国国土典型自然景观的浓缩。千山万壑、峰回水转,这类景观在中国到处可见。英国园林多是庄园园林,选大片牧场,稍加点缀整顿,便成自然风致园,气象宁静而舒缓。中国园林,晚期多城市宅园,所以不得不凿池构山,全以人力造出烟波浩渺、峰峦竞秀的景象,幽深壮阔兼而有之。艺术上难度大,而且不得不调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这是晚期中国私家园林高明之所在,也是局限之所在。

18世纪中叶,欧洲造园艺术从对称的几何的转向自然风致式的,除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各种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动摇了对唯理主义的先验性规则的信仰。

跟欧洲人不同,古时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于整体的直观感受,停留在现象描述。同时,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以人跟自然的和谐为美。人通过跟自然的和谐可以达到道,也就是达到万物的本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卷二上),因而人跟自然有一种平等的伦理关系,有感情的交流。而这个自然,就是从直观感受到的自然。

魏晋的玄言诗跟晋宋之间兴起的山水诗,虽然一个抽象,一个形象,大相背反,但其实都说的是这个自然之道,在哲学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玄言诗盛行的时候,园林的自然山水风格就已经形成了。以后,传统的自然观和审美理想跟科举官僚制度的结合,把这个风格长期稳定下来。因为科举官僚制度使士大夫必须做好“归田”的准备。不但要准备一所舒适的园林,而且要建立一种价值观,使在园林中过退隐生活具有高尚的道德意义。这就要求宣扬归真返璞,淡泊宁静,乐乎山,乐乎水,跟自然和谐一致。

此外,欧洲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把艺术看作对现实本质的典型再现;而中国人则偏向表现说,重在“托物抒情”,表现内心的体验。这种艺术观的不同,显然也是造成中外造园艺术的对照的原因之一。

由于造园艺术承受着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外造园艺术的异同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下手分析比较。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题目,不过在这里我必须及早打住。

 

1989年春末修改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明清以来,中国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高的粉墙。偶然在墙头可以见到一角山峰半截佛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就只好在园林里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典型化了的山水风光。心机纵然很巧,但局促闭塞,离自然的真趣毕竟是相去很远了。

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在真山真水之间,当然没有必要在园林里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它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要把花园当做露天的起居场所;第二,要把它当作建筑跟四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

至于把花园当作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这里面的道理是:首先,意大利建筑是砖石造的,相当封闭、沉重。它不像中国江南建筑那样,用木料造,门窗虚敞,玲珑剔透,又便于进退曲折,化整为零,因而很容易跟花园互相穿插渗透,基本上没有二者之间的过渡问题。而沉重封闭的砖石建筑,即使添一列柱廊,也很难跟花园穿插渗透。其次,砖石建筑的几何性很强,跟自然形态的树木、山坡、溪流等到也不大协调。然而,使各部分协调统一,造成和谐的整体,却一直是欧洲人的审美理想。谢弗德和杰立柯说:“自然的不规则性可以是美丽而妥帖的,房屋的规则性也一样;但如果把这而这放在一起而没有折衷妥协,那么,二者的魅力就会因为尖锐的对比而衰失。”所以,“设计一座花园,最重要的就是推敲二者的关系。”在这二者之间就应当有一个过渡环节。园林史家格罗莫尔说,“这个过渡,就是它,叫做花园!“

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把美看作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伟和文艺复兴时期...


大凡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顶顶完美的,就升华成宗教里的天堂。

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类的祖先,在未有一切罪孽之前,是住在”伊甸园“里的。那里”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做食物……“(《旧约全书·创世纪》)

伊斯兰教的真主,”所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园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中,果实常时不断;它的阴影也是这样“(《古兰经》)

再看佛教的理想。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在《阿尼陀佛铭》里据《阿弥陀经》描写净土宗的”极乐世界“:”于惟净土,既丽且庄,琪路异色,林沼焜煌……玲珑宝树,因风发响,愿游彼国,晨翘暮想。“

所有这些引游人修心养性,争取到里面去过逍遥日子的天堂,正是一所园林。

在中国,从汉到清,整整两千年的时间,皇家园林里总要仿造蓬瀛三岛,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长生不老之药。

总而言之,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是一处最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

凡理想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造园艺术的变化,就并非仅仅决定于对自然美的不同认识,而且主要不决定于对自然美的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他们的情感和憧憬。所以,有人说,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造园艺术里,是园林,比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更典型地映照出那个”朕即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历来也公认,只有见到它乡间的园林风光,才能了解它1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飞黄腾达。在被《古兰经》当做”天国“蓝本的伊斯兰国家园林里,分明可以见到阿拉伯人在干旱荒瘠的沙漠里游牧生活的艰辛,和由此而来的对富足、慵懒生活的羡慕。中国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


17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革命继续深入。大陆上正酝酿着18世纪末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时,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声势浩大,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切方面。因此,作为宫廷文化的古典主义失去了它的政治基础。规则的几何式园林被看作专制主义的象征,压迫和强制的象征。

早在1667年,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在《失乐园》中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同时,在这本书里把伊甸园描绘成一派自然风光,并且明确提出,自然之美超过了几何式园林。他说:“这里的自然,回荡她的青春活力,恣意驰骋她那处女的幻想,倾注更多的新鲜泼辣之气,超越于技术或绳墨规矩之外,洋溢了无限幸福。”到了18世纪,对几何式园林的批判更富有政治色彩了,自然风致园的最重要的理论家沃尔波尔和博克把“追随自然的赏心乐事”跟英国18世纪的宪章运动直接联系起来。

启蒙思想家大都是自然神论者,他们绝大多数认为自然状态优于文明。认为自然状态是健康的,合于道德的状态,而文明使人堕落,并且失去自由。法国的卢梭说,“文明是对人的自由和自然生活的奴役,”他主张“回到自然去”。

因此,他们反对园林中一切不自然的东西:把几何布局专横地硬加给不同的地形;修剪树木不许他们自由生长;用压力逼迫水柱向天空喷出,等等。斥责这些是“戕害天性。”反对这些,就是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他们认为,对人的奴役跟对自然的奴役是联系着的,为了粉碎对人的奴役,就必须制止对自然的奴役。

18世纪的自然风致园里常常有许多亭子之类的小建筑物,他们的匾额和题铭,有不少是歌颂自由的。例如,斯道维花园的一个哥特式小教堂门上过去有一句铭文,写着:“感谢上苍没有生我为罗马人。”

艾迪生在《旁观者》上说:“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的作品和艺术的作品都看成是能够满足想象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后者跟前者比较是大有缺陷的;因为,虽然后者有时...


1787年,桂冠诗人怀特海在《依罕近来的改造》中写道,有一次勃朗跟自然对话,他说:“看看所有这些变化,我坦率地承认:当你赤身裸体的时候,我给你穿上衣服;当你穿戴过分的时候,我把你剥得只剩下裤衩和背心。”他追求恰当的分寸。

赫塞在他写的《风景如画》中记载了摩尔的话,说有一次勃朗向他解释他的设计方法,完全使用写作文章的术语。“他告诉我,他把他的艺术比作写文章。他指向一处,说,我在那儿下了一个逗点,指向另一处,说,那儿的景色应该有一点断开,我使用了圆括弧——再过去是句号,下面改变主题。”

勃朗万年担任王家造园师,成为一代宗师,十分富有。儿子进了伊顿公学。他死的时候,沃尔波尔给上奥索莱伯爵夫人写信说:“夫人,您的森林女神们要带上黑手套了,她们的公公,自然太太的第二位丈夫,去世了。”


卢梭热爱的自然是荒野的自然。1767年2月12日他给英国的波特兰公爵夫人写信说:“我们树林里的和山上的植物还跟刚刚出自上帝之手的时候一模一样,我在这些地方研究自然——而在一所花园里,我就不能同样享受研究植物学的乐趣。我认为花园里的自然是不同的,它更漂亮,但它不能感动我。人么说,它们使自然更美了,但我相信,它们歪曲了她。“他在这里所说的花园,还是法国几何式的花园。

卢梭认为花园和人都是自然中的疵点,既没有人也没有花园的地方才像自然。造园要造到跟花园毫无相似之处的时候,才算到了家。他笔下的爱丽舍园是一个肥沃的荒岛,没有人居住、照料,也没有人干扰,”免于人类的污染“

18世纪中叶,在英国文化中开始了先浪漫主义。沃尔波尔就是先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先浪漫主义又叫感伤主义,它的特点是对情感和自然的崇拜,倾向于自然状态而否定文明,把中世纪宗法制度下的田园生活理想化,喜欢抒发个人对生、死、黑夜和孤独的哀思,作品中往往充满怜悯和悲观的情调。这是从艾迪生以来长期酝酿的一种文学思潮的成形。

钱伯斯认为,”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他反对沃尔波尔说的”现代造园家要花心思去掩盖他的艺术“,也反对沈斯东说的”绝不能让艺术插足于自然之中,除非是暗地里或者在夜晚“。为了宣传他的主张,他又请出中国人来。他说,中国人认为”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之不足”,中国人“并不反对采用直线,因为直线一般都能给人以宏伟之感……他们也不反对规则式的几何图形,他们说这种图形本身就是一种美”。他又说,中国艺术家虽然仿效自然,却并不“一概排除艺术表现”,中国人认为有必要把园地“提高、修饰,并且使景致更为新颖”。

钱伯斯开辟了一个更野性的,更感伤的,更激动人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叫后期自然风致园时期,或者叫图画式园林时期。它属于总的先浪漫主义时期。

虽然肯特和他同时代的人的园林追求克洛德·洛兰的画...


说到作为公共博物馆,有两点值得称道。第一是管理得文明。干净整齐当然不必说了,他们既不在凡尔赛办商品展销会,也不开餐厅茶座。我们常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商业社会,但是他们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里,却并没有商业活动,到时咱们常常把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变成吃吃喝喝的场所,甚至推销日用品的场所,搞得恶浊不堪。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外国造园艺术》的写作始于1978年,各章系分篇写就,各自独立,陆续刊登,集结出版并不断增补,曾获“第二届建筑图书奖”。本版以2013年版为底本重新编校设计排版。作者以大家笔触,对外国造园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精髓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并在探讨造园艺术内在规律的同时,为我们解释了园林其实就是人类对于建造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理想背后,不仅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对自然美的认识,更蕴含着人类理想的极致追求。


书籍介绍

《外国造园艺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西方造园艺术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富可读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引人入胜(372+)
  • 三星好评(223+)
  • 小说多(119+)
  • 服务好(262+)
  • 购买多(73+)
  • 中评(380+)
  • 值得下载(371+)
  • 快捷(208+)
  • 目录完整(310+)
  • 书籍多(564+)
  • 种类多(123+)
  • 一般般(495+)
  • 体验好(546+)

下载评价

  • 网友 郗***兰: ( 2025-01-05 00:20:06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冉***兮: ( 2024-12-26 08:09:51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焦***山: ( 2025-01-09 17:44:35 )

    不错。。。。。

  • 网友 堵***洁: ( 2025-01-10 06:21:56 )

    好用,支持

  • 网友 龚***湄: ( 2025-01-17 14:15:2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权***颜: ( 2025-01-15 07:15:4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常***翠: ( 2025-01-12 04:17:2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辛***玮: ( 2025-01-16 02:22:34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宫***玉: ( 2025-01-08 09:21:59 )

    我说完了。

  • 网友 濮***彤: ( 2024-12-20 15:29:50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田***珊: ( 2025-01-09 04:26:0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邱***洋: ( 2025-01-03 18:13:36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宫***凡: ( 2024-12-26 23:56:15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权***波: ( 2024-12-28 13:46:27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