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悦网 -移情心理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13:31:12

移情心理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移情心理学精美图片
》移情心理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移情心理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07889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8
  • 页数:163
  • 价格:47.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13:31:12

寄语: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004:荣格移情理论**中译本,*深刻阐述关系本质的睿智之作)


内容简介:

  病人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的老师弗洛伊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在《移情心理学》中,荣格借助了十六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这一著名的心理现象。移情不仅发生在心理分析师和患者之间,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这个过程和炼金过程相似,包括两人无意识的相遇、投射的发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命的诞生等。


书籍目录:

丛书序

序言

引言

1、墨丘利喷泉

2、国王与王后

3、赤裸的真相

4、沐浴

5、融合

6、死亡

7、灵魂升天

8、净化

9、灵魂归来

10、新生

后记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与其师分道扬镳,自创分析心理学派。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概念,认为所有人类甚至动物都共有一个意识基础。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原型。自性就是原型的一种。荣格的弟子及追随者遍布全世界。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如果存在某种非个体性的无意识——不是由个体获得的内容构成的无意识,无论这无意识是被忘记了,还是可以下意识地觉察到,抑或是被压抑住了——那么,在这种“非自我”的心灵中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是与原型共时的事件,只有在投射时才能被意识到。

  它们是无法追忆的,陌生而未知,但似乎我们自古以来就已经认识了它;它们还散发着无可抗拒的魅力,让人眼花缭乱又深受启迪。

  它们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们,也让我们感到畏惧;它们显露在幻象里、梦里、幻觉里,也出现在某种宗教狂热里。融合是原型之一。

  原型的这种吸收力量不仅解释了融合主题(motif)的广泛影响,也解释了它为什么能突然“抓住”个体,让他释放出强烈的激情,常常无视一切理智常识。后几幅画中所展示的过程属于融合的转折点。它们描述的效应是意识人格的对偶融合之后产生的。其后果是无意识中自我人格的解离,这一过程类似于死亡。它可能源于自我与无意识因素之间或多或少的认同,也可能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源于玷污(contamination)。玷污就是炼金术士体验到的坏疽、污染。他们认为这是某些超越了粗野和迟钝的肉身的污垢,因此,这些污垢必须纯化。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肉身是我们个体与意识存在的外在表现,我们感到这一肉身有可能会被无意识吞没或毒害。因此我们试图将自我意识与无意识分离,让它远离无意识危险的怀抱。虽然人们畏惧无意识的力量,感觉它是邪恶的东西,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感觉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无意识能够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它所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心的态度倾向。

  因此,净化(mundificatio)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试图找出困住个体的、与个体并存的对立面。一个理智的人,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话,就必须将“自己”与我们所谓的“永恒之人”(etenalman)区分开来。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他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种族,因此集体无意识的一切发展中都有他的一份。

  换言之,如果“永恒”的真理抑制了个体独特的自我,以他为代价换取存在,那么这真理就变成了危险的干扰因素。

  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但这丝毫不会让自我意识受到轻视。若是单方面地过度重视自我意识,则必须考虑到某种价值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不应过度,不能让自我彻底被原型真理吸引、征服。自我存在于时空之中,因此如果它想存在下去的话,就必须让自己适应时空的法则。

  如果它被无意识同化了,使后者单独具有了决定权,那么自我就会受到遏制,也不会再出现能够让无意识得到整合、觉醒的媒介了。所以,经验自我从“永恒的”、普遍的人之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人格大规模退化到可怕的边缘的时候。这个大规模退化并非仅仅源于外部,它还源于内部,源于集体无意识。“人权”(droitsdel'homme)为抵御外部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是如今大多数欧洲地区已经失去了这层保护,即便是那些没有真正失去它的地区,也存在着无知而强大的政党,以主权国家社会安全之名不惜一切手段地废除对人权的保护。在抵御内部的魔鬼方面,只要教会还具有权威,它就能提供庇护。但是只有当庇护与安全感不会不断限制我们的生命的时候,它们才显得可贵;同样地,只有当意识的优越性不会过分抑制、阻拦生活的时候,它才具有价值。生命始终是一场进退两难的漫长而艰难的旅行。

  将自我与无意识区分开来的过程在净化中有着相应的阶段,而且正如净化是灵魂回归躯体的必要条件一样,如果无意识不打算毁灭自我意识的话,那么保留躯体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给予人格一定的限制。只有在自我坚实稳固之时,无意识才能被整合。

  所以,一旦心理学家让自我意识不再受无意识的遏制,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就好比炼金术士把净化完毕的尸体和灵魂联合起来一般。炼金术中,净化是无数次蒸馏的结果;心理学中,净化来自同样彻底的分离,将普通的自我意识人格从所有膨胀、混合的无意识内容中分离出来。这项任务需要极为艰难痛苦的自我检视与自我教育,但是这两者可以由一个受过训练的人传授给他人。

  心理分离的过程绝不轻松。它需要炼金术士依靠耐心与坚韧,在熔炉炙热的中心处净化除去躯体上所有的冗余物,“从一个新婚洞房到另一个新婚洞房”地追逐墨丘利。正如炼金术的象征所表达的那样,如果没有伴侣,想要完全理解这一工作是不可能的。泛泛地在学术上谈“洞察别人的错误”是无用的,因为这样根本不会碰触到真正的错误所在,只能大体上了解。可是,当人们处于关系中时,他人和自己会注意到这些错误,将之尖锐地暴露出来。这样,而且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真正被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本质才能被认识。同样,偷偷在内心进行忏悔几乎不会有效,而面对他人做出的坦白忏悔则有意义得多。

  ……P102-105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移情心理学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移情心理学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移情心理学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p.45:在精神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平衡,那个平衡是一种“宗教”(religio),一种对始终存在的无意识力量的“仔细考虑”,而我们却忽视了这些力量。


脚注:我使用的是religio这个词的经典词源学意义,而不是教会神父们的意义。


在这种联合中,圣灵也消失了,但是为了补偿这一点,日神和月神自己变成了灵性。于是,真正的意义就是歌德的“高级性交”,即无意识同一性的结合,可以和原始的、起始的“混沌”相比,或者毋宁说和“神秘参与”(participation mystique)的状态相比——在神秘参与中,不同种类的因素在无意识关系中涌现。化合与原始混沌不同,不仅仅是因为机制不同,而是因为化合本质上从来不是初始状态:它总是一个过程的产物,或者努力的目标。心理学上情况同样如此,尽管这里化合的出现不是有意而为,而且遭到所有具备生物学头脑和责任心的医生的拼死反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解决移情”的原因。让病人的投射从医生身上脱离,对双方来说都是渴望的目标,如果成功的话,可以算作积极的结果。这是有实际可能性的,由于病人的不成熟或天性使然,或因为投射而引起的某些误解,或因为理性及简单的常识需要,被投射的无意识内容之持续性转化会达到一个无望的静止点。与此同时,一个从外而来的机会呈现出来,让投射能够切换到另一个客体那里。这种解决方案的价值,就如同说服一个人不要出家,不要进行危险的远征,或不要缔结一桩人人都认为愚蠢的婚姻一样。理性的价值如何高估也不为过,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必须问问自己:我们真的对个人的命运知道得足够多,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给出好的建议吗?当然了,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最佳信念行事,但是我们真的如此确定,我们确信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就是最好的吗?我们经常不知道什么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而在之后的岁月中,我们也许会从心底感谢上帝,他那仁慈的手护佑我们免受之前计划的“非理性”的损害。事后批评者很容易说:“啊,但那不是正确的理由。”但是谁又能够确定无疑地知道,他具有正确的理由呢?而且,对于真正的生活艺术而言,有时,不顾所有的理性和适应性,在可能的氛围中包含非理性和非适应性,这不也是必不可少的吗?


对于给无意识混沌寻找收容所的任何人来说,要不是任何人为之物,无论如何精致,终究有其不完美之处的话,教会都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事实是,回归教会,比如回归到某一特殊信条,并非一般通则。更常见的是,对宗教本身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联系,而“宗教”本身不能与信条混淆。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任何能认识到基督教因分裂而形成两种观点、两个流派的合理性的人,都不能否认另一方排他性的言之有理,否则就是自我欺骗。作为一名基督徒,他必须认识到,他所归属的基督教世界已经分裂了四百多年,认识到他的基督教信仰非但没有救赎他,反而使他陷入一场冲突,一场仍然在撕裂基督之体的分歧中。这就是事实,任何一种要求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的信条都不能否认这些事实,虽然每种信条都完全相信自己拥有绝对的真理。这种态度对现代人是不公平的,他能看清楚新教相对于天主教的优势,反之亦然。他痛苦地明白,这种教派的争执正把他逼入绝路,让他无法做出更好的判断,换句话说,正在诱使他犯对抗圣灵的罪。他甚至明白为何教会必然如此行事,而且知道教会也必须如此行事,免得任何一个快乐的基督徒会以为自己已经安睡于亚伯拉罕的“预期之怀”中,被拯救了,平安了,没有了一切的恐惧。基督的受难延续着——因为基督的生命存在于“奥体”(corpus mysticum)中,或者是因为基督的生命在两大阵营中,是与自己冲突的,没有任何一个诚实的人可以否认这种分裂。因此,我们恰好置身于一个神经症患者的情境中——他不得不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冲突之中。一再地努力压抑另外一面,只会使他的神经症恶化。医生必须建议他如其所是地接受冲突,接受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苦恼,否则冲突永远不会结束。聪明的欧洲人,如果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话,都是有意识地或半有意识地信奉新教的天主教徒或信奉天主教的新教徒,他们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告诉我这样的人不存在是没有用的:这两类人我都见过,而且他们让我大大...


如果我们从表面上看,对背叛会遭神圣惩罚的恐惧,其原因必在于某些被认为会危及灵魂救赎的东西,也就是典型的“灵魂的险境”。结果便是以“为此…”开始那一句,只能指向那个不能被揭示的秘密;但是因为原初物质仍然是未知的,所有那些不知道秘密的人都会犯错,这是因为,据说,他们选择了某些武断和人为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自然。对“尊贵自然”(venerabilis natura)的强调,让我们对研究的热情有了一些了解,这种热情最终导致了自然科学的诞生,而自然科学经常被证实是对信仰有害的。对自然的崇拜来自过去的遗产,它站在了一个或多或少异端的位置上,与教会观点相悖,并把思想和心灵引向“左手之道”的方向。彼特拉克攀登冯度山造成了什么样的感觉啊。圣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16,X,vii)中警告:“人们前去欣赏崇山峻岭、汹涌波涛、不息湍流、无边大洋和璀璨星空,却远离他们自己…”


人们想要保持童真,永远生活在对自己的幻想中,把他们不喜欢的一切强加给邻居,用偏见和投射来折磨他们,这当然并非理想之事。多少婚姻已经破碎,有些已永久破碎,因为丈夫在他妻子身上看到了他母亲,而妻子在丈夫身上看到了她父亲,却从来没有认识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即便没有这些投射,生活也有够多麻烦的了,我们至少要让自己能够从那些最愚蠢的投射中抽身而出。但是,要是没有对情境的最基本讨论,要打破这些婴儿样的投射,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是移情的合情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无论采用何等和缓的方式,它不可避免地导致讨论和争执,从而也导致了意识的增强,这是人格整合的指标之一。在这种讨论中,传统的伪装被丢弃,而真正的人出现了。他从这种心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重生,而其意识领域形成一个圆形。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移情心理学》**次出版于1946年,此时荣格已经71岁了。这本书的题献是“献给我的妻子”,而我在编辑此书时却常常想起他在30岁出头时遇到的情人萨宾娜·斯皮尔莱恩。后者是他那时的病人;也会想起他终生的情人托尼·伍尔夫,在荣格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来,荣格对心理治疗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面得益于他的情人以及他众多的女病人。

  荣格对于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地吻合恋爱发生的情形。爱情的发生既是个体化的,也是非个体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玛,女人无意识中男性原型——阿尼姆斯。然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相遇并不会带来真正的结合,而只是两个原型的投射。只有这个关系死亡之后,即不再赋予对方魔力和权力,以他真实的面目对待他,才会有真正的爱产生。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和病人要一起努力做的工作。


媒体评论

  对于深谙心理学的人,《移情心理学》是荣格全集中不枉一读的部分,你会一读再读……书中通过图片所展示的“对立面相融合”的阶段堪称完美的移情过程模型。

  ——G. Stewart Prince《分析心理学杂志》(伦敦)

  《移情心理学》可以说是荣格后期出色的著作之一,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从中读者首次了解到,早期书卷中的炼金术研究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熟悉的心理状况之中的。这些心理状况既出现在咨询室里,也广泛存在于人类关系之中的。

  ——Victor White,多明我会修士


前言

“融合”(

coniunctio

)这一在炼金术中使用得为频繁的词语,初指的是“化学合成”,考虑到物质或者“身体”也是通过所谓的“异性相吸”(

affinity

)而紧密相连的,那么“神秘婚姻”的思想在炼金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不那么令人吃惊了。过去,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词来表达某类关系,尤其是性关系,比如婚礼、婚姻、友谊、吸引、奉承等。因此,要化合的物体被认为是如同药剂师之于病人,丈夫或者男性之于妻子或者女性。更形象一些的话,可以描述成公狗之于母狗,马(种马)之于驴子,公鸡之于母鸡,以及有翼龙之于无翼龙。这些词语越是拟人化、动物化,创造性的幻想和潜意识所起到的作用便越是明显;而我们从中也越发能清楚地看到,古代自然哲学家们在探索幽暗而未知的物质本质之时,是如何被诱惑而远离了严密的化学研究,从而堕入“物质神话”的咒语的。不过鉴于偏见从不可能完全摆脱,即便是客观而公正的研究者,在进入一片从未被照亮的黑暗领域之时,也容易成为无意识假设的受害者。这不一定是不幸的,因为随后出现的关乎未知事物的思想,就是一种古老的(尽管不那么合适)的类比。凯库勒(

Kekul

é)“舞伴”的观点无疑是一种“融合”的视角,他因此而去探寻某种碳化合物,也称为苯环。而炼金术士们也全神贯注于这种“配对”观念长达十七个世纪。正是这种概念常常将研究者的思维诱离化学问题,回到有关皇室圣婚的古代神话上。但是在凯库勒看来,这一研究已经实现了化学方面的目的,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有机合成物,帮助我们在合成化学上达成前所未有的进步。回溯历史,可以说炼金术士的嗅觉相当灵敏,他们探寻出这秘密中的秘密(

arcanum arcanorum

),这是神的恩赐和至高无上的秘密

(domum Dei

et secretum altissimi)

,是炼金艺术深层的神秘性,这是他们工作的。随后对于另一炼金核心思想——化学元素变化——的肯定,亦是炼金思想姗姗来迟的胜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考虑到这两个关键的思想在实践和理论上至关重要,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个想法属于直觉预知,而后期的发展证实了其魔力所在。

我们发现,炼金术不仅通过逐步打破神话性的前提假设,从而演变成了化学科学,而且还成为一种神秘哲学。也可以这样说,其实它一直都是一种神秘哲学。一方面,“融合”的思想有助于阐释化学合成;另一方面,它成为了神秘联盟的象征,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神话题材,表现的是“对立统一”的原型。这个原型并不表现为自身以外的事物,并不是超自然的,尽管其具体意象确实来自于外部世界。更确切的来说,这个原型甚至与其外部形式无关,有时甚至相悖,它呈现的是非个体性心理的生命和本质。这一心理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无法被修改,也无法为个体掌控。它到底是存在于个人身上,还是存在于群体当中、进而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这两者别无二致。它是每一个个体心理的先决条件,正如海洋是单个海浪的载体。

炼金术的“融合”概念在实践上的重要性已被后来的发展所证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一概念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心理领域,还是研究物质之谜,炼金术扮演了同样的角色。的确,若非炼金术如此有力量,能够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它是绝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高效运作的。融合是一个先验的概念,在人的精神发展上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追溯炼金术中这一思想的来源,会发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另一个是异教。基督教源头毫无疑问是与基督和教会、未婚夫和未婚妻有关的教义,基督扮演的是索尔(太阳)的角色,而教会扮演的露娜(月亮)的角色。异教源头一方面是神圣婚姻(

hieros gamos

),另一方面是神秘主义者与神祗之间的结合。这些心理体验在传统文化也留有很多印迹,可以解释那些在炼金术的奇怪世界和秘密语言中大量的,完全难以理解的事物。

如前所述,“融合”的概念总是出现在人类思维历史中的重要节点上。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前沿借由观察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心理过程,致力于透彻地研究心理背景(通常也称为潜意识)。而这类研究之所以必不可少,其首要原因便是心理治疗的需要。身体或意识的变化无法完全解释心理的疾病障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故而需要引入另一个解释因素,即无意识过程假说。

实践分析表明,潜意识总会投射在先出现的人物和情境之中。一旦个体认识到了投射的主观来源

/

主观性,这些投射终就都能重新整合入个体之中。有些人却抗拒这种整合,即便投射内容已经与投射对象分离,但他们仍会将其投射在医生身上。在潜意识当中,与异性近亲的关系有着重要地位,例如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关系。这种情结总是无法完全整合,因为心理医生

/

心理咨询师几乎常常被投射成父亲、兄弟、甚至是母亲,当然后者是在少数情况下才出现。经验表明,这种投射持续存在,且一如既往的紧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就是致病原因),使个体与婴儿时期各种初始人际关系产生联结,并倾向于将孩童时期的主要经历重现在医生身上。换言之,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神经障碍如今转移到了医生身上。弗洛伊德先认识、描述了这一现象,创造了“移情神经症”一词。

这种联结如此紧密,几乎可以说是“化合”(

combination

)。当两种化学物质结合时,两者都改变了。这正是移情过程所发生的状况。弗洛伊德精准地认识到,这一联结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会使医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患者的障碍“混合”在一起。使用弗洛伊德的疗法时,医生会尽可能的防止移情。这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很好理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大幅削弱疗效。但是,很明显的是,医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神经健康甚至会受到损害(弗洛伊德早已发现“交叉移情”现象。熟悉他的治疗方法的人会发现,他会尽量避免让医生身份受到交叉移情的影响。因此医生倾向于坐在患者的身后,假装移情是源于治疗方法,但事实上它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发生在他身上,也会发生在老师、牧师和一般的医疗从业者身上,而且重要的是还会发生在丈夫身上。弗洛伊德还将“移情神经症”一词作为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的统称)。弗洛伊德几乎接替并承担了病人的痛苦。因此他承担着风险——而且从本质来说,他必须承担这种风险。

1907

年我们私下会面的时候,我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弗洛伊德对移情现象的高度重视。我们交谈了好几个小时,停顿间歇,他突然出其不意地问我:“你对移情怎么看?”我由衷地答曰,它就如同分析法里的基本字母。这时他说:“你抓住了核心。”

移情之重要,往往让人误以为它在治疗中必不可少,甚至必须要求患者产生移情。但是移情这事就如同信任一样是无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于自发(

spontaneous

)时才富于价值。强迫来的信任只能使心灵扭曲。认为必须“要求”移情的人则忘记了移情仅仅是治疗要素之一,“移情”一词和“投射”本是同根而生,而投射现象不可能应要求而产生。就我个人而言,我通常喜欢移情程度很轻或是在治疗中不易察觉到的情况。这样,个体对人物关系的索求就会少得多,其他有效的治疗因素就能起作用,比如病人的友善程度、医生的权威性、暗示、医嘱、理解、同情、鼓励等等。其中,病人自身的觉察能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更严重的案例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随着对移情现象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徐徐展开。移情现象的图景有着多个惊人显著的特征,我们常想挑出其中重要的一个,然后以一种解释的口吻惊呼:“没错,它不过是……!”这里我所针对的主要是移情幻想(

transference fantasies

)中的性欲或性行为元素。这方面的移情固然存在,但并非总是只有这一种移情,这种移情也不总是重要本质的。事实证明,还有一种由阿德勒提出的“求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

)”,其与性元素共存,通常很难判断二者中到底是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这两个面向已足以解释为何无意识中会发生不可开交的冲突。

但是,也存在其他形式的本能欲望。这些欲望大多来自“饥渴”,来自占有欲;其他的欲望则是基于对欲望的否认。于是整个生命似乎就建立在了恐惧或是自我毁灭之上。某种低层次的心理,在自我意识层次中属于劣势部分,足以驱使这些本能欲望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人格形成多个重心,即人格解离。(对于精神分裂症,人格则是真正地分裂为几部分。)根据支配地位的高低,这些动态的人格成分可分为已有的或是有症状的,极为明确的或是仅为症状表现之一的。尽管强烈的本能无疑需要在客观世界具体实现,通常必须付诸实践,但是这些本能却不应仅仅被视为是生物性的,因为其实际过程会受到人格自身强有力的修正。如果一个人的性情更注重灵性,那么即使是具体化的本能活动也会带上一定的象征色彩。这项活动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能冲动,还与“意义价值”联系在一起,或者被“意义”搞得复杂化。纯粹综合性的本能过程并不要求有同样程度的具体实现,其象征特点则更为显著。在性别现象学里(

erotic phenomenology

)里或许能找到这种复杂性的鲜活的例子。在古典时代晚期,四种阶段就已广为人知:夏娃(希伯来语为

Hawwah

)、(《特洛伊》里的)海伦、圣母玛利亚,以及索菲亚。歌德的《浮士德》里也重现了这一连串的阶段:格雷琴(

Gretchen

)是纯粹的本能关系的化身(夏娃);海伦是一个阿尼玛形象;玛丽是“神圣”的关系,即基督徒或宗教信仰关系的化身;而“永恒的女性”则由炼金术士

Sapientia

(拉丁语“索菲亚”)表现。 这一系列人物表明,我们在四个阶段里有四种异性的厄洛斯或阿尼玛形象,于是相应地就有四个阶段的厄洛斯崇拜。阶段是

Hawwah

、夏娃、土地,是纯生物性的,女性等同于母亲,仅仅代表受精的对象。第二阶段仍由性爱主宰,但处于某种浪漫与美的层面上。这里,女性已获得了一些作为个体的价值。

第三阶段的情爱上升到了宗教奉献的高度

,从而使其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夏娃被神圣母性所替代。后,第四阶段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形象

Sapient

,超越了无法超越的第三阶段。智慧如何得以超越至高无上的神圣与纯洁?或许“少即是多”这一真理正是其优势所在吧。这一阶段代表了精神化(

spiritualization

)的海伦,亦是情爱的精神化。这就是为何

Sapientia

被认为可以与

《圣经·雅歌》中的书拉密相媲美。


书籍介绍

病人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的老师弗洛伊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在《移情心理学》中,荣格借助了十六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这一著名的心理现象。移情不仅发生在心理分析师和患者之间,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尤其是恋爱关系之中。这个过程和炼金过程相似,包括两人无意识的相遇、投射的发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命的诞生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epub(460+)
  • 无颠倒(103+)
  • 种类多(430+)
  • 无盗版(302+)
  • 体验好(637+)
  • 二星好评(408+)
  • 还行吧(586+)
  • 下载快(288+)
  • 五星好评(644+)
  • 购买多(373+)
  • 体验还行(480+)

下载评价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04:18:4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芮***枫: ( 2025-01-18 10:56:4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田***珊: ( 2025-01-17 01:54:16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苍***如: ( 2025-01-13 15:02:5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宫***凡: ( 2025-01-05 10:01:5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訾***晴: ( 2025-01-16 17:27:49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蓬***之: ( 2025-01-15 20:33:21 )

    好棒good

  • 网友 孙***夏: ( 2024-12-30 13:24:3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戈***玉: ( 2025-01-09 19:52:27 )

    特别棒

  • 网友 龚***湄: ( 2025-01-05 08:53:0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