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西方教育经典:读懂这两本书,再去教孩子(西方学术经典·精装版)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套装共3册)内含卢梭的《爱弥儿(上下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
内容简介:
《儿童的人格教育》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书籍目录:
《儿童的人格教育》
《爱弥儿(上下册)》
作者介绍:
《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超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爱弥儿(上下册)》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在喧嚣与匆忙中平静前行,
回忆起寂静中的祥和。
尽可能与所有人友好相处,
决不放弃这一追求。
平静而清晰地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并懂得倾听。
哪怕是愚昧无趣的人,
也有自己的故事。
你若与人攀比,
将变得虚荣而痛苦,
因为总有比你强和比你弱的人。
……
善待自己,
你是宇宙的孩子,
跟树木和星星一样,
你有权生活在这里。
不管你是否清楚,
宇宙都以应有的方式向你敝开。
无论你在追逐什么梦想,
在嘈杂的世间与你的灵魂保持平静。
虽然有欺骗、劳苦和梦的破碎,
这世界依然美丽。
努力快乐起来吧!
《幸福秘籍》诗歌译文节选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了思想者,才有理想国!
推荐您购买其他畅销书
书摘插图
《儿童的人格教育》
章人格的统一性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unity of personality)。
这种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生活的需求迫使小孩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作出应对,而且这种应对环境的统一模式不仅构成了孩子的性格,也使其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相区别。
人格统一性这一事实,通常被大多数心理学流派所忽略。即使还没完全被忽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会经常将一个特别的手势或者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孤立出来进行研究,仿佛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这样一种手势或表达会被称为一种情结,且假定了它们可以从个体的整体行为中孤立出来。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从一整段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而且尝试着抛开整段旋律音符而只去理解这一个音符的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播。
个体心理学不得不站在反对这种广泛传播的错误的立场上,因为如果这种错误被应用于儿童的教育,那么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在对儿童的惩罚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一个小孩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通常会怎么样呢?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考虑小孩的整体人格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但是人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因为如果一个儿童多次重复同一个错误,老师或家长就会带有偏见地看待小孩,且会认为其无可救药。但是如果一个儿童的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那么人们就会基于儿童留给人们的总体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惩罚他,这也是一个事实。尽管如此,这两种实例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即我们应该基于对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全面理解,来探讨这些错误发生的根源。这种理解不当就好像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单个新音符的重要性,但是却将它从整段旋律中隔离了出来。
当我们询问一个小孩为什么懒惰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认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其整体人格来说具有关键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期待他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对人性有深邃理解的苏格拉底,他有一句流传千年的谚语,至今还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即“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权利要求小孩回答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即使是心理学家,恐怕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某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有方法和理论来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而是要去理解孩子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了解儿童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还有个妹妹。5岁之前,他是家中的孩子,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但这时妹妹出生了。以前男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这位母亲也毫无疑问地对他溺爱娇惯。同时,他的父亲是一个温厚和蔼、喜欢安静的人,也很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因为父亲是一个长年在外的陆军军官,所以自然而然地,儿子和母亲比较亲近。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尝试着满足这个依赖又顽固的儿子每一个要求。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常常为儿子的没有教养和威胁的手势而恼火不已。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这主要表现在儿子想不断地欺压母亲——他命令她,取笑她。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明显表现出自己的不愉快以引起母亲的注意。
虽然这个男孩的行为很让他的母亲恼火,但因为他并没有特别恶劣的本性,母亲还是容忍了他,还是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男孩总是相信,母亲会帮助他走出任何一个他陷入的困难。他无疑是个聪明的小孩,像同龄人一样受到了应有的良好教育,而且在小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但是直到他8岁时,他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使父母再也无法忍受和他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完全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以此来控制母亲的情绪。而且,一旦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去拉扯母亲的头发。他绝不会让母亲得到片刻安宁,他常常去拧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他也拒绝放弃自己的恶作剧,而且由于他妹妹的长大,他更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很快,他的小妹妹就成了他恶作剧的新目标。他并不会真的伤害小妹妹,但是他的妒忌已经显而易见。他的恶劣行径始于妹妹的诞生,因为从那时开始,妹妹在家庭中处于有利位置,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爱弥儿(上下册)》
谎言有两种:一种关乎既成事实,另一种则关乎未来的责任和义务。当一个人否认他已经做过的事情,或者断言他做过某件事,而实则他没有做过,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故意说出有违事情真相的话时,种谎言就发生了。当一个人许下他并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时,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公开地表示他的意图,却并不打算真正实现的时候,另一种谎言就发生了。这两种谎言有时会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现在只打算谈一谈它们的区别。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受到别人的仁慈与好心,他就不会想着通过欺骗别人让自己有所收获。相反的,他还会非常明显地愿意别人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以免别人误解了他。因此,很显然,就切切实实的事实撒谎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服从法则决定的。因为服从别人是一件不为人们所喜欢的事情,孩子私下里会竭尽全力地不去服从别人。此外,撒谎能让他们避免惩罚或责骂,这是当下就能得到的好处,比说实话会带来的遥远的好处更有价值。在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之下,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对你撒谎呢?他有什么事情要瞒着你呢?因此平时你不要随意地阻挠他,不要惩罚他,不要强求他做任何事。为什么他会把每件事情都告诉他的小伙伴,而不像那样天真无邪地把一切都告诉你呢?因为告诉你实情比告诉小伙伴更加危险,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
关于权利而撒谎就更不是自然行为了,因为承诺要做的事情或抑制自己不做的事情都是约定俗成的行为,逾越了自然状态,就会损及我们的自由。更何况孩子许下的所有承诺本身就是空洞的,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的视野有限,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形,当他们亲自做保证或发誓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当一个孩子做出承诺的时候,他几乎不会撒谎,因为他只是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摆脱现在的困难,所以不会立即产生效果的方法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他承诺以后会怎么样的时候,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承诺。当他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的想象力还没有那个能力,把他自己投射到未来之中。如果承诺明天从窗户上跳下去,他就可以免掉一顿鞭打,或能得到一盒糖果,那他肯定当场就会做出这样的承诺。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不会顾及未成年人做出的所有承诺的原因。如果父亲和更加严厉的家庭教师坚持要求孩子实现他们许下的承诺,那也只是因为那些承诺涉及到的都是即使不做承诺孩子也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在许下承诺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他并不是通过承诺来撒谎。这种情况不同于他违背自己的承诺,那是一种有追溯效力的说谎。因为他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许下了承诺,但他只是不明白信守承诺有多么重要。他还不具备展望未来的能力,因此无法预见一些事情的后果,如果他打破了自己的承诺,他也并没有做有违这个理性的阶段的事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孩子说谎完全是他们的老师造成的,他们教孩子说实话,结果完全是在教他们说谎的艺术。如果你急于求成想约束、控制和管教孩子,你就绝不会找到可任由你支配的足够的方法。你希望通过毫无根据的准则、不合常理的训诫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耳目一新的影响,你宁愿他们熟知功课,并说谎,也不愿意他们懵懂无知和保持诚实。
至于我们这些人,只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宁愿他们聪明,但更喜欢他们成为忠厚的好人,我们绝不会硬要他们实话实说,唯恐他们会隐瞒事实,也绝不会让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做出承诺,唯恐他们受到诱惑会打破他们自己的承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有人做了什么错事或坏事,而我又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我会谨小慎微地不去谴责爱弥儿,也不会问他:“是你干的吗?”因为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除了教他否认这件事,我的所作所为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他倔强的脾气让我迫不得已地要与他达成某个契约,我会极其谨慎地注意总是由他提出这个建议,我绝不主动提出。如果他保证了任何事情,他就要一如既往地怀着浓厚的兴趣,富有成效地兑现他的诺言。如果他做不到,那他就是撒谎了,这个谎言会给他招致所有不愉快的后果,而他会明白这些后果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引起的,而不是源于他家庭教师的报复行为。但是,我觉得我不仅不需要依靠这么残忍的手段,而且我几乎可以肯定爱弥儿在许多年里都不会知道说谎是怎么回事,而且就算他知道了,他也会备感震惊,并且无法理解说谎到底有什么用处。很显然,我越是让他的幸福少受别人的意志或观点的左右,他想撒谎的兴趣就越少。
如果我们不那么急于求成地教育孩子,我们也就不会那么急于求成地对孩子有诸多要求,我们也就愿意多花些时间,从从容容地只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到那个时候只要孩子没有被宠坏,也会自己力求成才的。但是,如果一位愚蠢的家庭教师不知道如何着手他的工作,一开始就总是让他的学生做这样那样的承诺,不加以区别,不加以选择,也不加以均衡,孩子就会因此茫然不解,所有这些承诺就会让他觉得负担过重,然后他就会忽略,忘记,更有甚者会蔑视承诺。他会把那些承诺视为空话假话,因此把许下承诺和打破承诺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信守他的承诺,那就要适度地控制你对他的要求。
我刚刚详细描述过的对于说谎的处理方法,可能在许多方面都适用于强加给孩子的其他责任和义务,那些责任和义务也因此变得不仅可憎,而且还不切实际。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要注意到,孩子着手施舍给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他们不知道其价值的东西,或者装在他们口袋里暂时用不着的小硬币。一个孩子宁愿把一百个硬币金币施舍给人,也不愿意拿出一块蛋糕。但是要让这个豪爽的施舍者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分给别人,比如他的玩具、他的糖果、他自己的午餐,这样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你是不是把他打造成了一个真正慷慨的人。
人们还试过另外一种方法:不一会儿就把孩子给别人的东西还给他,这样他就会变得习惯于把他知道肯定会回到他手中的东西送给别人。我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有看到慷慨大方的品质,有两种情况除外:付出对他们自己没有用处的东西;或付出他们指望还能回到自己手中的东西。洛克说过:“好好安排,让经验告诉他们慷慨大方的施舍者会得到份额的好处。”这样会让孩子表面慷慨大方,但实际上却格外贪婪。他补充说,孩子会因此养成慷慨的习惯。是的,高利贷者的慷慨,给别人一个鸡蛋,就要得到一头奶牛的慷慨。但是,当要孩子真正给予的时候,这个慷慨的习惯就没有了。当他们要不回来那些东西时,他们就不会给予了。这是一种思想习惯,而不是行为习惯,需要监督。应该教给孩子的其他所有美德都与这一点类似,为了宣扬这些无缘无故的美德,你要把他们的年幼时光浪费在伤心之中!难道这是一种明智的教育吗?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438+)
- 种类多(616+)
- 已买(411+)
- epub(310+)
- txt(363+)
- 微信读书(255+)
- 藏书馆(498+)
- 差评少(292+)
- 小说多(435+)
- 赞(239+)
- 体验好(444+)
- 不亏(482+)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26 11:43:27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14 03:06:16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詹***萍: ( 2025-01-11 18:05:0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车***波: ( 2025-01-15 15:31:48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曾***玉: ( 2024-12-27 10:56:4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饶***丽: ( 2025-01-13 01:36:00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印***文: ( 2025-01-03 20:41:21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石***烟: ( 2024-12-28 18:03:4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焦***山: ( 2025-01-13 02:16:27 )
不错。。。。。
- 网友 步***青: ( 2025-01-11 21:23:26 )
。。。。。好
- 网友 宫***凡: ( 2025-01-06 21:09:14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四版)(英文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国旅行指南系列·东北(第二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男科常见病防治300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播音发声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助燃创新的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花园大发现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血管外科手术解剖与显露 第4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挑战不可能 李昌钰的鉴识人生 [美]李昌钰【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克氏外科学第17版复习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17th Edition Board Review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Mastercam X2数控加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